学院首页
大国三农 | 刘震云讲授《乡土文化与文化自信》
2024-06-052024年6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大华讲席教授、著名作家刘震云,在中国人民大学核心通识课《大国三农》课堂上带来了一场题为《乡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专题课。此次课程吸引了众多师生参加,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兼秘书长、农民日报社原党委书记兼社长唐园结,KOK体育全站院长仇焕广、党委书记曾丙健、教授田晓晖参加了课程。仇焕广院长代表学院对刘震云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刘震云教授以及此次课程的主旨及意义。
刘震云教授讲到,自己是农村的孩子,对于农村的组织结构、人际关系从小就有所体会,了解农业农村农民,写过以乡村为背景的小说几乎占所有小说的三分之二。
刘震云教授:流动是目前中国“三农”的最大变数,也是中国发展的燃点和亮点。 文明是文化的起点,目前中国农村最大的文明与发展特点,就是“流动”。“流动带来了自由,这是生产力,我觉得这是它潜力爆发的最重要的原因。”刘震云教授指出,在生产力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人发生变化,对世界的认识发生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当前许多青年农民关心时事政治,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农民和全世界关切的事情是契合的,我觉得这是中国乡村最有希望的一个亮点、一个燃点、一个光明点。”
刘震云:文化自信从哪来?就从交融中来,比较中来,学习中来。
刘震云教授指出,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是“流动”启动的另一个发动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各方面整体的提高,对于这个民族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像《新兵连》《故乡天下黄花》,到《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再到《我不是潘金莲》《一日三秋》,它们基本上都是以故乡为背景,但是如果我没有上大学,如果我的作品只是以中文的形式在呈现,我想我的小说写得不会太好,民族之间文化的这种交流、交融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提高,包括对一个作者的提高至关重要。”刘震云教授指出,当一个农民只局限在他的村庄,当一个作者只把他的小说局限在一个乡村或者一个国度的文化的时候,农民是没有出路的,作者也是没有出路的,村庄也是没有出路的,民族的文化也是没有出路的。“文化自信从哪来?就从交融中来,比较中来,学习中来。”
在课堂上,刘震云教授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创作经验,结合自己的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地向师生讲述了他的创作轶事以及生活经历,进一步为同学们讲述了文化自信的内涵,展示了乡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刘震云教授的讲课风格生动幽默,充满哲理,如同他的小说一般,总能领着读者穿过琐事的迷宫,看到生活真实的逻辑。课程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与深思,课程结束后,现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此次课程为KOK体育全站开设的全校通选核心课程《大国三农》于本学期的最后一堂课。该课程是由KOK体育全站与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合力打造的思政教育、国情教育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的标志性通识课程。课程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农业农村部原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领衔讲授,由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朱信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兼秘书长、农民日报社原党委书记兼社长唐园结担任课程负责人。
作为一名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刘震云教授此次授课为《大国三农》课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震云教授的到来不仅让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界大师的风采,更激发了同学们对于乡土文化、乡土文学的热爱与追求。
刘震云简介
刘震云,1958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中国著名作家、编剧,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曾创作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一腔废话》《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一日三秋》等;中短篇小说《官场》《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等。
刘震云教授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多次获得文学奖项,2011年,《一句顶一万句》获得茅盾文学奖。刘震云教授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深受读者喜爱,在当代文坛享有盛誉。2016年,刘震云教授获得埃及文化最高荣誉奖。2018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也在国际上多次获奖。